現如今,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大城市返鄉創業,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,提高了家鄉人民的收入水平,讓鄉親們過上了小康生活,實現了鄉村的全面振興。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,看看他們是如何做的。
而立之年,曹有忠結束了大城市工作生涯,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創業:回到土生土長的鄉村,接過父輩的營生種大棚。
“大學生種大棚虧不虧?”——質疑不少,曹有忠卻自豪于“棚二代”的稱呼,在他眼里,正是這些大棚讓全村鄉親們過上了實實在在的小康生活。
2018年3月8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,高度評價曹有忠的家鄉聊城市茌平區耿店村鄉村振興經驗做法,點贊“棚二代”回鄉創業,盛贊耿店村變成了“魯西小壽光”。
回鄉創業的想法在曹有忠內心醞釀已久,絕非一時沖動。
如今的耿店村集體資產累計達1200余萬元,人均年純收入4.5萬余元,戶均存款26萬余元,家家住樓房,戶戶有轎車,村民過上了與城里人一樣的好日子。
眼見家鄉越來越好,曹有忠期盼著能投身鄉村振興的大潮中,擼起袖子大干一場。2018年,他帶著媳婦一同返鄉,流轉村里土地120畝,種了50畝梨樹、6個溫室大棚、11個冷棚,忙得不亦樂乎,因流轉全村土地最多,他被村民們笑稱為大棚“農場主”。
實在忙不過來,曹有忠常年雇了5名幫手,到了棚里蔬菜收獲時節,最多時需請20余人前來幫忙。給西紅柿疏果,給葡萄上肥,曹有忠常常親歷親為,2019年,大棚和果樹銷售收入40多萬元,這讓曹有忠有了十足干勁。
然而,“好日子”遠非一蹴而就,曹有忠見證了家鄉的變遷。
與大部分魯西村莊一樣,耿店村曾是一個以種糧為主、靠天吃飯的普通村莊,村民以種糧為主,人均收入年僅3000元。2002年前,村里已有四五年種植棚菜的歷史,以“小土棚”蕓豆為主,由于技術落后、市場制約等因素,發展不盡如人意。
曹有忠印象里,“小土棚”基本用竹竿搭建,占地僅6分,棚頂的草苫子卻多達七八十張,每張百余斤重,當時拉草苫子可謂純體力活兒。
2002年,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耿遵珠當選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后,通過到壽光等地學習,村黨支部決定立足村情民情,根據勞動力多、傳統種植效益低下、村民致富愿望強烈等實際情況,發揮平原鄉村土質肥沃優勢,瞄準城里人的“菜籃子”,一門心思發展蔬菜大棚。
為解決村民賣菜難問題,村兩委提議由村民集資入股建蔬菜批發市場。當時種菜不掙錢,外村紛紛拆大棚種糧食,村民遲疑觀望而不愿參股。耿遵珠帶頭出資1萬元,帶動34戶村干部和村民入股,終于建起了蔬菜批發市場,由此進一步打通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,市場當年實現50%的分紅,至今已分紅達800%。
蔬菜大棚建起來了,但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經營,難以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。
2008年,按“民辦、民管、民受益”的原則,耿遵珠牽頭組織92戶農戶籌資32萬元,創建了全區首批農民專業合作社,逐步探索形成了“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生產經營模式,實現了規?;?、標準化種植運營,有效規避風險的同時,還使農戶獲得土地流轉費、入股分紅、工資收益等。
如今,耿店村逐步形成了產前有育苗場、產中有合作社、產后有蔬菜批發市場的產供銷一條龍服務。村黨支部與合作社經營蔬菜加工廠、恒溫庫、批發市場等10家企業,輻射吸引周邊5000多戶村民從事大棚蔬菜種植和服務,戶均年增收過萬元。同時,吸納周圍村莊400多人來企業打工,有效帶動周邊農民增收。
共同奔小康的道路上,這里一家一戶都沒有落下。通過舊村改造,村民全部遷居新樓房。全區第一個村級敬老院、第一個村級婚宴大廳、第一個村級殯儀館……老有所養,幼有所學,幸福耿店美麗畫卷正在魯西大地徐徐展開。
有事業,有舞臺——鄉村的全面振興,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重歸故土。耿遵珠介紹,從2010年至今,已有86名年輕人返鄉創業。目前,耿店村從事大棚種植的年輕人占90%,戶均擁有4.4個大棚,最多的甚至種植21個大棚。
年輕人的歸來使耿店村重新充滿了生機與活力,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思想、新技術、新業態。
在他們的帶動下,大棚不斷改造升級,智能控制水平不斷提高,自動卷簾機、水肥一體化和滴灌等設備比比皆是。有的還搞起了生態有機、無公害品牌,進一步提升了棚菜生產的規?;?,曹有忠則把電商銷售業態引入村里,“棚二代”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。
“我們村完全沒有留守老人、留守兒童現象”曹有忠自豪地說,平常日子里,他和伙伴們經?;ネㄓ袩o,大棚施底肥、換棚膜時互相搭把手,也常常聚在一起交流蔬菜新品種栽培技術以及管理模式,對這里的年輕人而言,種大棚是一份值得全身心付出的“事業”。
“年輕人做了我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”村里不少老人這樣評價。對耿遵珠來說,現在更重要的是負責統一流轉土地,配套完善水、電、路等基礎設施,“解決年輕人的后顧之憂”。
在耿店村未來的發展圖景里,“田園綜合體”、“中央廚房”等概念躍然紙上,名為“棚二代”的精品蔬菜品牌有望被擦亮叫響。
摹畫這一圖景的正是目前隊伍不斷壯大的“棚二代”們。身為其中的一員,曹有忠打算繼續完善基礎種植,同時在菜品流通上多下功夫,“踏著全村的小康步伐一同向前”。
現如今,像曹有忠這樣的返鄉青年已經越來越多,他們都為自己的家鄉干了些什么事兒呢?讓我們一起去看看。
80后青年返鄉創業 “既能為家鄉做貢獻,也能實現自我價值”
李順是濟南章丘三澗溪?農事匯的運營總監,80后的他在外打拼多年選擇回到家鄉創業。據他介紹,三澗溪農事匯目前有50多個人,而且都是大學生,其中有七成是和他一樣的返鄉創業的青年。在三澗溪?農事匯線上運營中心辦公室,除了返鄉創業的青年,也有還未畢業的學生在此實習。
李順說,“回到農村其實很好,一方面互聯網運用需要我們的新技術,另一方面農村鄉村振興給予了我們創業青年很多政策扶持,平臺好了,資金多了,農村越來越好,既能為家鄉做貢獻,也能實現自我價值?!?/span>
返鄉“領頭羊” 帶著鄉親發“羊”財
出生于1986年的劉會彬是土生土長的運城市鹽湖區北相鎮振新莊村人,二十歲出頭就獨自一人在外地打拼,靠頭腦靈活、吃苦耐勞,先后在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等地經營餐飲業和羊肉批發零售,積累了不少市場經營經驗,也使自己的錢袋子鼓了起來。2015年,劉會彬回到了家鄉。
他帶領合作社經營戶統一謀劃設計、統一衛生防疫、統一養殖品種、統一技術服務、統一污物治理、統一產品銷售,同時,通過互聯網物流配送,解決了零售難的問題。經過幾年的努力,如今的合作社已經由當初的十余戶擴展到101戶,占到全村總戶數的98%,羊肉銷售份額占到鹽湖區市場的90%以上,合作社已經成為晉南最大的活羊育肥養殖基地,成為真正的萬頭羊場。
在劉會彬的帶動下,該鎮已有100余名優秀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加入了村兩委班子,他們為家鄉帶回新項目、新信息、新技術、新理念,在農村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造福一方,實現了人生的“雙贏”,成為家鄉一批“鳳還巢”的先進典型,贏得了當地干部和群眾的高度贊揚。
“我所做的這一切,就是要通過振興集體經濟,振興村民的創業勁頭,從而讓振新莊村真正地振興起來,讓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美,一天比一天更好!”劉會彬信心滿滿地說道。
“90后”返鄉青年的“歸園田居”
王磊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人,是當地一家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。原本在外學習音樂制作的他回到家鄉,養雞、養蜂、種核桃,過起了“歸園田居”般的生活。
“回家發展林下經濟,算是子承父業?!眲偨邮謺r,王磊對農業一竅不通。他意識到,搞農業并不容易?!耙獎幽X子,不能停止學習?!彼奶幷埥虒<?,參加培訓,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,購買農業保險。不到兩年,父親的核桃林在王磊的經營下,變得有聲有色,發展出一條集種植、養殖、加工、銷售為一體的林下產業鏈,合作社也逐漸火熱,為20多個村民提供了工作崗位。
2018年,王磊注冊創立了自己的品牌“旺森藏珍”,并積極發展電子商務,銷售本地農產品。僅半年時間,營業額超過14萬元。
2019年,王磊帶領合作社發展的林下種植養殖業共創收140多萬元。最近,在當地政府支持下,他打算進一步擴大規模,建設觀光走廊、親子農場和休閑體驗區,發展生態觀光農業,促進農旅融合。
“做一個‘新農人’,一定要熱愛農村,如今我們的農產品銷路已經打開,下一步還要提升品質,讓更多鄉親共同致富。
來源: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